
研讨会上,散文学家、生态环境专家、新闻专家及大中小学生和读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作品内容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与会者表示,蓝虹教授的这部作品以文学的力量触动人心,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碳中和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认为这是一部拥有散文家感性才华和科学家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极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叙事策略,在感性的叙事中还融入了畲族的民族特色,堪称散文与科普的无缝衔接。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女士指出,蓝虹教授是一位专业学者,把她的情怀、专业知识积累、阅历、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注入到文学书写之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温度,让我们感觉到耳目一新。这部作品兼具时代性、专业性和文学性,体现了科学深邃与散文韵味之交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海生认为,蓝虹教授《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是当代气候危机背景下,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巨作。生态环境,特别是低碳,能够用散文的笔墨写出来,非常不容易,必须具有巨大的爱心和使命感。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原司长、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认为,现在中国生态文学是方兴未艾、充满希望。蓝虹教授这部作品极具宏观性,从国际、国内、历史、现代、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多视角立体呈现碳中和,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穿始终,充满了对地球生命和人类发展未来的责任感,并体现了文学之美。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青松认为,用文学的语言来写碳中和的故事非常少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这本书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气候危机,告诉我们什么行动可以带来改变,应该怎样行动。他还提到蓝虹教授是畲族人,山哈人,作为和山最亲近的民族,有着山一样的坚守和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认为,蓝虹教授开创了作为一个专业学者以散文的方式来进行生态环保科普的先例,启迪了公众去了解认识碳中和问题。他认为蓝教授这本书是在专业领域和大众化传播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桥梁,优美的文字帮助读者理解高深的科学概念和科学问题。
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中国作家》杂志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周振华、徐迅、副秘书长王晋军,北京日报副社长萧跃华、《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全国妇联直属中国妇女出版社总编辑廖晶晶、《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主编梁彬,《生态文化》主编胡伟、《作家文摘》编辑部主任王晓君、中国交通广播电视主持人大铭等专家以及读者代表参加了讨论。大家期待更多像《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这样的作品不断涌现,以神圣文学之名,共筑绿色地球之梦。
据悉,《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于2023年7月出版,一经出版受到各界好评,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评为2023年度“京华好书”,入选中宣部、国铁集团主办的铁路书香“我喜爱的好书”,被评为由北京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3首都科普好书”,入选教育部的中小学馆配目录,并在COP28中国角展出。近日,又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4年度生态环境优秀科普作品。